濯水古镇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南部濯水镇境内,历经沧桑,古镇至今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古镇有“渝东南第一门”之称。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是渝东南地区久负盛名的古镇之一,与酉阳龙潭古镇、龚滩古镇合称“酉阳三大名镇”。
在濯水镇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樊家的锭子,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这一句话,概括了清末民初时古镇上名噪一时的四大家族的特点。
濯水古镇街巷总体上呈“五街七巷三宫七院”的格局,
五街,半边街、江西街、中街、老盐行、李家老街。
七巷,醉巷子、水巷子、汪家巷、万天宫巷、染浆巷、余家巷、谭家巷。
三宫,万天宫、禹王宫、万寿宫。
七院,八贤堂(余家大院)、龚家抱厅、烟房钱庄、汪本善旧居、汪氏油号、光顺号、濯河坝讲堂。
吊脚楼,在古镇下街庞大的土家楼群,吊脚楼建在阿蓬江的河堤上,四五米高的河堤用条石砌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依然完好无损。
八贤堂(余家大院),整座宅第有90根立柱、68座雕花柱磴、183朵雕花窗、33扇门。最中间一根栋梁上画着太极图,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梁托、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余家是书香之家,余公安中进士之后,皇帝赐有顶戴花翎。现存赐匾一块。余家祖上训诫子孙要世代学文从医。
汪氏,原大院主人汪世富是当时镇上最大的地主,汪家拥有的房产占当时整条街的建筑的三分之一。
濯河坝讲堂,原为樊家宅第和古镇第一所义学讲堂。院内错落着建有大小天井两个作为义学讲堂,建筑临街一面为全开放式门厅,不设大门,这也是镇上唯一没有大门和售货柜台的大院。门楣木雕极其精致,院内门厅与大天井之间,后花园与小天井之间,各设有六扇三开大门一道。两个天井之间则没有门,是一片适合学子活动的空地。凉厅外还有一片开阔地,是拥挤的集镇上很难得的一片活动场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濯水樊家在此开设义学,比黔江区主城最久远的三台书院早3年,曾有进士和举人出自濯河坝讲堂。
风雨桥,廊桥全长658米,因其造型和修建年代不同,可分为4段。
第一段为“濯河怀远”,桥长310米,桥上建有层塔亭,最高处为中心阁楼。整座桥体应用重檐、歇顶、土家点将台、檐口升起与多层举折等手法形成统一而有变化的桥身形态,造型尤为古朴典雅。
第二段“唐钟长韵”长105米,中央钟楼部分高26米,分4层。由廊道与钟楼构成,中心位置为高耸的重檐歇山顶式钟楼,悬挂仿唐铜钟一口。
第三段“彩虹伏波”长97米,桥跨越蒲花河,单拱桥体与曲直结合的桥身线条柔美,宛如一道彩虹。
第四段“蒲花飞龙”长146米,以曲线屋顶与现代格栅桥墩相结合,立面以龙的整体形态为创作原型,隐喻与水相生的飞龙跨河腾飞。
古镇的主要居民为土家族和苗族。在濯水古镇,既有重庆旧城老街的样貌,又有少数民族的风格。这里是渝东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古镇之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多元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古镇四面环山,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土家水乡,是一个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镇于一体的千年古镇。历史为古镇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和乡土文化遗产,巴楚文化、土家文化、大溪文化在这里的交织,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
“游古镇老街,品土家美食,看后河古戏,听蓬江水音”,濯水古镇蕴涵着历史的灿烂文化,随着古镇的改造,一个在4000多年的漫漫长河中积淀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古镇已焕发昔日的风采,重新迎来一个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