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齐名,五台山因地理位置独特,气候寒冷,海拔高,被誉为“清凉山”。
五台山保存有自北魏以来的各种形制佛塔150余座;保存有自唐代以来的佛教造像146000余尊,以南禅寺和佛光寺唐代彩塑、殊像寺明代悬塑为代表的五台山佛教雕塑是我国雕塑艺术方面的杰出代表作;保存有自唐代以来壁画,最具代表性的有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壁画和文殊殿的明代罗汉壁画,以及岩山寺文殊殿四壁上御前承应画师王逵于公元1167年(金大定七年)所绘的金代壁画。
五台山早在北魏时期就已成为皇家道场,自北魏孝文帝开始,1000多年来共5个朝代9位皇帝18次至五台山朝山拜佛。现存大量皇家道场的物质遗存,包括各朝皇帝撰文碑碣40余通,题匾赐额67块,御制诗词300余首。
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集中了数十座寺庙,作为五大禅处的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殊像寺,为核心区古建筑群的灵魂,与周边的碧山寺、圆照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等几十座寺庙共同构成了及具气势的佛教建筑群,形成一片互相联系、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完整的表现了明清鼎盛时期的建筑文化景观。
五台山的五座台,各有一尊文殊菩萨法像,人们将转遍五座台顶,朝拜五尊文殊菩萨像成为“大朝台”。但要做到“大朝台”,需要较强的体力和充足的时间。
塔院寺
看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罗睺寺的石狮子、全山规模较大的青庙显通寺、历史悠久的黄教寺院菩萨顶。
黛螺顶(寺)
常说的“小朝台”黛螺顶把五座文殊菩萨像复制塑造后,集中在一起,来到这里朝拜了五座文殊菩萨像(分别是孺童文殊、无垢文殊、智慧文殊、聪明文殊、狮子吼文殊),等于转遍了五座台,所以叫“小朝台”。黛螺顶脚下可登上“大智路”的台阶路,一共有1080级台阶,全长约500米,也可乘索道往返。信众们相信,这是条通往智慧的道路,走过这条道路的人都能聪明,能增长智慧。在黛螺顶上,遥望四周,你能看到南、西、北、中四台和台怀镇中心区的众多庙宇,如:塔院寺、菩萨顶、显通寺和万佛阁等。 距离黛螺顶下方几十米处(登大智路时经过这里),有一座寺庙“上善财洞”,是善财洞的另一部分,上善财洞里面有一处“尸陀林”,是一座很大的墓地,里面埋葬了很多在五台山出家的僧人。
五爷庙,也称五龙王殿。万佛阁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的万佛阁内(罗睺寺以南约100米)。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由文殊殿、五龙王殿、古戏台三座主体建筑构成。传说中是东海龙王第五个儿子(五龙王),
是东海龙宫的神,总管人间的收成。五爷庙坐北朝南,走入殿中,能够看到中间供奉着两尊五爷的坐像,一尊是木雕,一尊是铜铸,两尊五爷坐像后面供奉着龙父龙母,大龙王、二、三、四龙王。在殿前的过厅处,还摆放着半幅皇帝赐予的銮驾。传说中五爷(五龙王)喜欢看戏,人们就在五爷庙(五龙王殿)对面修建一座戏台,这就是五爷庙戏台,也是五台山的一座戏台,有时能够在这里看到当地戏曲表演(游客出钱点戏,唱给五爷听)。
菩萨顶(满语)当地俗称真容院或大文殊寺
灵鹫峰上,相传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寺庙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将菩萨顶由青庙(汉传佛教寺庙)改为黄庙(藏传佛教寺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清康熙年间,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
广化寺
原为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后为章嘉活佛的五处之一,也是五台山“黄庙十大寺”之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里的十六尊者石刻,每位尊者均雕刻于一块石板之上,高1米,宽0.5米,黑底白线,异常醒目,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在其后殿后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一座八角单亭阁式石塔。塔身正面下部刻一方门,门之两侧下方还雕有两位金刚,门之上方为一竖匾,上书“宋故金坛郎十宫德之塔”,字体刚劲有力,似为瘦金体。
十方禅寺碧山寺
内看缅甸玉佛和弥勒下生塑像
殊像寺
参拜五台较高的彩塑文殊像
南山寺
看琳琅满目的石雕,远眺南、北、中三台的景色。
镇海寺
当年顺治皇帝出家的镇海寺,看长胡子的观音像和精美的清代彩绘故事壁画。
五台山上寺院很多,除了以上的寺院之外,还有南禅寺、龙泉寺、广宗寺、白云寺等寺院,各有特色,可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
五台之中,东台望海峰是看日出的好去处,这里云海日出非常壮观,山上没有住宿,看日出需早起;南台路比较难走,但风景非常优美,尤其夏季野花遍地,更是好看;西台每到秋日,月亮有如镜子悬在峰顶;北台是五台山的高峰,也是观雪景的好地方,下雪时在此可以俯瞰群山一派北国风光。
五台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朝圣和观光。
台怀镇是五台山景区的地理中心和食宿大本营,大部分寺庙也都集中在这里,是游客的必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