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炎帝陵核心景区面积5平方千米,总规划面积102.5平方千米。炎帝神农氏的寝陵,这里古树参天、景色秀丽。千百年来,陵前的祭祀活动历久不衰,俎豆馨香,终年不绝。
传说炎帝神农氏因误尝“断肠草”中毒去世。炎帝是一位伟大人物,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他还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陵殿共分五进:
第一进为午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廓为碑房,树历代告佘文碑;
第二进为行礼亭;
第三进为正殿,重檐歇山顶;
第四进为墓碑亭,竖有石刻墓碑“炎帝神农氏之墓”;
第五进为炎帝陵之寝。
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庙之后,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炎帝陵由祭祀区、拜谒区、缅怀区等三大功能区,由炎帝陵殿、御碑园、九鼎台、皇山碑林、天使公馆、圣火台、神农大殿、阙门、华夏广场、神农园、朝觐广场、圣德林、炎帝陵牌坊、崇德坊、鹿原陂、龙脑石、龙爪石、洗药池等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组成。
圣火台:
1993年,为首届“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赛点取“炎黄圣火”火种而建成。圣火台坐落于洣水东岸的龙珠山之巅,高50米,为边长25米正方形,中央为三层圆台,寓“天圆地方”之意。中心圆台矗立一块高3.9米,体积31立方米的红色点火石,石头上镌刻着一个1米见方的“炎”字,状若火焰,寓意炎帝以火德王,文明肇始,薪火相传。
神农大殿:
2002年9月29日,神农大殿、祭祀广场、朝觐广场、咏丰台、祭祀大道竣工。神农大殿位于炎帝陵皇山南麓,坐北朝南,为仿清式皇宫建筑,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高22.9米。殿内供奉着炎帝石雕祀像,并布有炎帝功绩壁画,祭台、拜垫、石刻联柱、神农紫竹罇等陈列。
阙门:
2009年,位于炎帝陵祭祀大道入口处的阙门建成。炎帝陵阙门为仿汉制三出帝王阙,选用南方花岗岩石材建造,意寓纪念炎帝陵“汉代有陵”。主阙高17.09米,系迄今为止最高之仿古皇城石阙。
御碑园:
碑廊是御碑园的主要建筑,分列碑园东西两侧,为硬山卷棚式仿古建筑。全长84米,壁上镶嵌明清御祭文碑51块,宋、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记事碑5块,共56块。最早御祭文碑是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登基告祭文碑。
九鼎台:
位于御碑园中心。台面外圆内方,圆台直径18米,方台9.999米。台上厝置九尊花岗石方鼎,每尊1.2吨。九鼎是中国古代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这里寄寓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之意。
炎帝陵牌坊:
位于106国道南侧,炎帝线端口处,距炎帝陵10千米。牌坊高18.66米,主体横跨22米,选用花岗石砌成,四根石柱下各安置石狮一座,牌坊正面刻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书“炎帝陵”;背面刻陈云同志题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
华夏广场:
华夏广场是炎帝陵景区的门户景观,2017年建成,总面积48600平方米,由百姓祈福广场、石刻中国地图、华夏一统印、文化景观墙、枯山水等景观构成。
神农园:
占地140余亩,整园由中心岛精品盆景区、炎帝部落石雕群、名贵盆景培植区、滨江风光带等主题景观组成,园区有各类特色盆景1000余盆、景观树3000余株。主入口矗立着“神农教耕”红色花岗岩石雕祀像。中心岛由“邑有圣陵、橘子洲头、天下南岳、桃源仙境、武陵风光、崀山丹霞、巴陵胜状、九嶷翠微”等八大微缩景观构成,号称“新潇湘八景”。
传说轶事
茶叶解毒,神农为了尝味百草,走遍了茶陵云阳和露岭。一天,他历尽艰辛走到茶陵东边的茶山采药。不小心误食一种有毒的药草,顿时头昏眼花,瘫倒在地。他挣扎着,爬往一丛矮树下,摘了一把嫩叶,泡在水中,连水带叶,一口喝进肚里。不一会,清醒了许多。他发现这种树叶吃后,先苦后甘,有一股香味,他想记住这种矮树,但一时取不出合适的名字。想了很久,只好画个符号,以便记忆;上面画了一株草,中部画个人的样子,下面画了棵树,合起来就是个“茶”字。意思是这种比人矮的树,像草一样的嫩芽,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后来,他在茶山,一天误食七十种毒草,都是茶叶解的毒。所以古书上记载神农在茶山“日遇七十毒,因茶而解”。“茶”的名字,就这样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