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是清朝初期的皇宫。它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总占地面积为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968平方米。沈阳故宫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在清朝迁都北京后,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沈阳故宫共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其中建筑数量达到了100余座、500余间。
沈阳故宫,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1625年。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
沈阳故宫的东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十个亭子,称为十王亭。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八角重檐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办事于宫廷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发展。
大清门
是盛京皇宫的正门,俗称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大清门庄严富丽,与整个宫殿建筑俨然一体,显得十分协调。
崇政殿俗称“金銮殿”,
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政务接见外国使臣的重要场所。殿内陈列有金漆云龙屏风、透雕金龙宝座、鎏金铜甪端炉等珍贵文物,崇政殿宝座上方高悬的“正大光明”牌匾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清入关前也称“大殿”或“笃恭殿”,
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也是东路的主要建筑。清入关前,这里是举行皇帝登基、元旦、万寿节朝贺、筵宴典礼等重要庆典的地方,平时则用以举行议政王大臣会议或颁布重要诏令等。殿内陈设有金龙宝座、金漆屏风、嵌珐琅象驮瓶等珍贵文物,和康、乾、嘉、道东巡盛京时留下的墨迹,再现了当年大政殿的原貌。
凤凰楼
位于崇政殿以北,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楼高三层,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当年为盛京(沈阳)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的“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文溯阁
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古今图书集成》也存于阁内。文溯阁建筑形式与其它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其彩绘画题材也不用宫殿中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以“白马献书”、“翰墨卷册”等与藏书楼功用相谐的图案,给人以古雅清新之感。只因这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读书之所。
沈阳故宫在清朝时期是作为皇帝东巡时的驻跸所在。在清朝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相继十次进行了东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