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又称方泽坛,整个坛呈方形,是北京五大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中的第二大坛。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与天坛遥相对应。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于19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
现存北京地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圜丘于钟山之阳、方丘于钟山之阴,实行天地分祀。有一年祭祀前斋戒时遇到下雨,朱元璋感觉敬天地如敬父母,没有分开祭祀之理,于是改为合祀。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皇位后改北平为北京,迁都北京。明成祖营建北京城时,以南京为蓝本,在京城正阳门外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世宗以天地合祀不合古制为由,集群臣议郊祀典礼。世宗“自为说,以示礼部”,将南郊的天地坛改为圜丘专以祭天,在北郊择地另建方泽专以祭地,并在东郊建朝日坛、西郊建夕月坛。这也是为明代的重要事件,史称“更定祀典”。嘉靖九年(1530年)5月,四郊坛兴工。十一月定北郊之坛名地坛,此后方泽、地坛两名并存,祝文称方泽,公务称地坛。
地坛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1742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
西门牌楼高大雄伟壮观,是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重新修建的,建设规模居北京市牌楼之最。绿色的琉璃瓦面,绘以单凤图,双凤图和牡丹图案,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是地坛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
园内共有植物116种,草坪面积11.4万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2%,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68株,其中300年以上的古树多达80棵。
每年农历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七,会举办地坛庙会,届时会以古坛风貌为依托,开展一系列颇具民族、民间、民俗特色的精彩活动。此外,一年四季的四次书市也是这里的一大看点。